第(3/3)页 此时正值辽东战事胶着的关键时刻,但是主帅袁崇焕却被凌迟处死。 辽东的局面越加恶化,大明朝廷彻底陷入了颓败的局面。 另一边,因为小冰河期进入比较严重的阶段。 引发灾荒频繁、粮食歉收,西北和中原受灾尤甚。 而田赋加派依然不减,甚至是越是饥荒而赋税越是繁重。 再这样的局面之下,社会矛盾彻底激化。 遭受大旱的陕西澄城爆发王二起义,他们杀死知县、啸聚山林,拉开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。 因为朝廷没钱、没粮,所以也开始削减了开支,开始裁撤一些衙门和衙役。 首当其冲的便是各地的驿卒。 陕西各地走投无路、已经饿的受不了的农民与边镇逃兵与被裁撤的驿卒等合流,纷纷揭竿而起。 这些起义者各自为战、流动性强。 有了这些人的带头,各地饱受压迫的百姓们也纷纷响应。 一时间,大明朝各地都或多或少的发生了各种暴动或者起义。 这些起义军里面就有一个被裁撤的驿卒,他叫做李自成。 内有农民暴动起义,外有后金虎视眈眈、侵扰边关。 再加上小冰河时期,全国的粮食欠收,很多地方更是颗粒无收,导致出现了大量的灾民。 大明朝廷也是入不敷出,完全顾不上这些了。 如此内忧外患之下,大明王朝开始飞快的坍塌了。 河南地区自崇祯以来“竟无乐岁,旱蝗相继,灾异频仍”。 崇祯十二年以后趋向严重,崇祯十四年更是发生“大饥疫”,到六月“死者无算”。 在这种情况下,大量饥民加入李自成的队伍,使其不断壮大,开始被称为“闯王”,牛金星、宋献策等知识分子也投奔李自成。 崇祯十四年以前,内外局势虽然对明朝愈发不利,但尚未失控。 崇祯十四年以后,内外局势急转直下,明朝加速滑向崩溃的边缘。 皇太极已经开国,国号大清。 对大明朝廷的攻打越发猛烈。 即便有孙传庭这样昙花一现的将领,但是依然挽救不了大明朝廷的颓势。 内有各地农民起义,甚至还有拥兵自重的封疆大吏叛出。 外有大清挥兵直下、猛烈进攻。 本就已经是强弩之末的大明朝廷,面对这样的两线作战已经是岌岌可危。 在两端作战之下,更是加速了大明朝廷走向灭亡的进程。 崇祯十四年,是大明朝廷走向衰败的一个标志性年份。 这一年,李自成率领的叛军日渐壮大,都已经打到了河南的地界。 崇祯十五年,大清直接打到了松山城,洪承畴被俘投降。 同年,清军攻克锦州,祖大寿投降。 面对两线作战的大溃败,大明朝廷已经到奄奄一息的地步了。 明朝覆亡之象显现,朝野人心亦日渐离散。 朝廷上下、就连民间的百姓们也是人心惶惶。 就在这个时候,朱由检打算和大清议和了。 但是却遭到了群臣的反对,导致议和不了了之。 皇太极见和议破裂,于十一月第六次发兵入塞,是为壬午之变。 此次入塞的经过与之前几次如出一辙。 清军在饱掠数月、攻陷八十八城之后,带着三十六万九千名俘虏和三十二万余头牲畜等战利品扬长而去。 清军的这一次劫掠彻底的将大明的士气给打垮了,也将大明的人心给打散了。 崇祯十七年,李自成自立为帝,建国号大顺。 同年三月,居庸关破,唐通投降。 同样是三月,李自成的先锋抵达京郊,陷昌平,焚皇陵。 三月十八,朱由检自缢于煤山。 至此,大明帝国灭亡! (本章完)